天竺峰,原名天柱峰,相传为天下四柱之东柱,自和尚进山后,改名天竺。峰底有巨石依附于峰壁,状如巨掌,五指分明,称仙人掌。峰腰之上,有一条宛若绕峰缠绕的丝带,又象洪水退却后的水痕,因此称其为洪水线。峰下有宋代古云堂寺遗址,始建年代无考。峰上有“天竺峰”石刻,“天竺”二字高200厘米,宽200厘米,“峰”字高250厘米,宽200厘米,为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。《五莲山志》载:“天竺峰:在光明寺西。高三千尺,如崒堵坡涌出天外,疑天竺飞来也”。清代诗人孙元宗咏天竺峰:“峭壁连云入太清,疑从露掌泛金茎。曾无鸟道攀藤去,何处仙人吹玉笙”,道尽天竺峰峭丽峻拔之美。
峰顶周围,景中有景,著名的有复有山、飞梁石、太乙池。极顶之上一巨石浮立,呈圆锥形,似山上有山,故称复有山。复有山侧一长方形巨石条横跨峰顶深涧,沟通峰顶东西,形似天然桥梁,曰飞梁石。峰顶西侧有一直径近两米的水潭,积水清澈见底,名曰太乙池,清康熙《五莲山志》记载有九节昌蒲生于池中。
登峰顶四望,北临流云峡,南望五朵峰,西观挂月峰、西风门诸胜,东眺望海峰石浪飞空。四周群峰竞秀,峭壁嶙峋,枫松相间,灿若图绣,无怪乎明代礼部尚书、大学士翁正春盛赞“真齐鲁间最胜地也”。
从地质学角度来看,天竺峰是花岗岩区形成的独特地貌景观—柱状山峰。“洪水线”奇观为细粒花岗岩脉侵入粗粒花岗岩所形成。仙人掌、复有山、飞梁石等则与岩体中方向各异的节理裂隙有关,因岩石的球状风化作用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象形石景观。